真名士,自风流:谢安这个人/真名士自风流--乱世第一名相谢安第 15 章

刘雅茹 / 著
 加书签  朗读 滚屏

。。。。。

【收藏书库,防止丢失阅读度】

历代的史学家们,也对谢安在这时实行“税法”,给予了很的评价,就例举了。倒想起,淝之战是在太元八年(383年)发生的,恰恰就是在东晋的这个时候,所以秦的多数朝臣,才会劝阻苻坚,在这时

回头瞧这个政策:

它其实很简单,就三条。并没有堆规定,没有去命令老百姓,必须如何如何,否则就如何如何。它只是改些方式和关系,然很多结果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。没有拿着鞭子去迫,而是让老百姓自己主地去。现在,连征兵这件事,都比以顺当多了吗。

这里正现了家政治思想的特点噢。正像老子所说:最乘的君主治理国家,让百姓的得越越好,但百姓并到是们带了好,反倒认为,这些好子是们通自己的努获得的,这样的君主才是最明的呀。

第三章 用:先品,才能

面,们说了谢安在国家政方面的作为,这里,就说说另个非常重的方面——用。这也是自古以评价宰相政绩的标准之

说起用家肯定就会想起“用唯才”这个词,如果哪位宰相能到这点,就肯定会得到们的称赞。说起谢安的用,还是有些同的。应该说,在这个“唯才”之,还必须个“唯德”。也就是说,提拔官员的时候,第件事是看的才能,而是看品。如果真是“德才兼备”,那当然最好。如果错,却没有什么实事的能会任用,但却有可能和成为朋友,认为没实际能是什么缺点,甚至还乐于替去摆平好多事。谢安的朋友里有批这样呢。但是,如果品质好,就算有天的才能,对起,会用,而且也会同往。

这样到底是对还是对,好评价,但就是这么的。个好倒是显而易见,这就是,这样,国家的政治就会很清明。

就比如:个单位里,这些普遍品都错,那污七八糟的事就特别少,有碰到困难,别都会把,家都用好的东西去对待别,这样,但工作能完成得又简单又顺利,家的心也都很畅。但是,如果这个环境里有那么几个咋的,门心思踩着别爬,暗地里心眼耍手腕,那就糟了。这就会马勺锅,们能搞各种各样的,把所有的事得又复杂,又险,有时为了小利益,就掐个没完。而时间久,这种风气就会形成,好总是吃亏,于是也就好了。

所以,谢安执政这段时间,史书称“德政既行,文武用命”,史家评“政治清明”,还是跟这个用“先德才”有很的关系。

这里,正面反面都有两个典型的例子,先说说正面的:

徐邈:这位是京,从小就品端正,举止有度,勤奋地读书、学问,很有见识。谢安了解,十分欣赏,这就属于“德才兼备”型的呀,于是谢安就把徐邈推荐给了孝武帝司马曜,了中书侍郎。徐邈也的确负谢安的希望,在中书10年,为官清简宽宏,为稳重缜密,从参与皇室那些险的权谋。司马曜欣赏的学识,又敬重的为有疑问,就去向留神被张贵了,还想任命徐邈担任更重的官职呢。

范宁:这位,跟徐邈相比,就有个得多了。的个就是——刚正阿。范宁也极有学问,而且,还有个极好,就是开学校。从桓温当政时,范宁受到了抑,桓温才当了个余杭县令。当县令的时候,办学校,召收四方的学生,讲授儒学,时间,就连这带的社会风气,都因为办学,好转了少。谢安十分欣赏,也举荐当了中书侍郎。跟徐邈,起辅佐司马曜,本好,但范宁为太刚正了,结果那个谗佞的王国就容,最被排挤了中枢。范宁当了豫章太宋,接着办乡学,招收四方学生,甚至自己钱给学生当费用。百姓们也都特别拥戴。到了清朝时,余杭、扬州带的百姓还给塑像,把看成和韩愈样的先贤呢。

说到这里,就有个有趣的问题了,这两位,都是很得谢安重的,也的确是“德才兼备”型,们俩可都是“儒学”名士,跟那时的风流玄学个路数。谢安自己,也是个极典型的玄学名士吗。那么为什么还会这么看重们呢?这里头的原因,应该有两个:

个,谢安的治国之,是家思想无疑,但很多方面,其实也融些儒家思想的。们历成功的政治家,其实多数都是外儒型,只同的,儒所占的比例样罢了。谢安应该算是家比例极位了,但是也并没有完全扔了儒家。

个,这很可能是远打算,希望司马曜老爹司马昱那样,“当个名士真错,可怜君王”,毕竟这天是司马家的,谢安这个位置可能久,真久这事对了。所以,系列振皇权的事,这个面还会说到。向司马曜推荐正直博学的儒士,也是“振皇权”的个步骤。当个名士,逍遥山间,这没问题。但当个皇,却整天清谈,啥实际事,那可

说完了正面的,们就再看看这两个反例。

说起这两位,那可真是了得,个个尊贵无比,而且还跟谢安关系极近。这两位就是——谢家自己的女婿,琅王氏的王珣,太原王氏的王国

有才无“德”的王珣

首先说,这里这个无“德”,是指谢安的想法。其实王珣这个,就是比较热衷于仕途,也颇有心机,懂得相时而,在谢安去世自己的经营,当了尚书令这样的官呢。其实说,这也是琅王氏的个特点,“狡兔三窟”的王衍,“善废”的王导,都有这个味。王谢这三家族,琅王氏是比较会为自己家打算的,这也是家始终能保持“第门”这称号的原因之。太原王氏比较忠直,些。陈郡谢氏呢?从谢安以,是“素退为业”,争权夺利,啥也参与。参与,那这显赫自然就家了。像王珣这样的们现代社会里,可算是有本事的了。但是,就是入了谢安的眼。

王珣是琅王氏里最尊贵的子了,是王导丞相的嫡孙,娶了谢万的女。王珣从小就很有名气,是时的才俊,书法也非常好。就是这么,谢安却看竟跟王家离婚了。那时候视礼仪,离婚也是什么了的,王献之娶了郗家的小姐,郗家败落了,王家就着王献之离婚,再娶司马昱的新安公主。王献之心里老乐意,临还念念,毕竟家是男家提呀,离了也。但谢家是女,谢安居然也在乎,女,咱们另嫁。这名节礼法,在眼里几乎就是视同无

谢安为什么这样看王珣?史书说,因为王珣同桓温十分密切,和谢安之间就产生了嫌疑。,这里面很可能还有

桓温最近的这两位手,郗超和王珣,其实们俩样。郗超这个像王珣这样看中功名,帮桓温更多是于自己的意愿,但王珣就同。桓温对王珣说,更重的是仕的手段,其实这也无可厚非,谢安、王坦之们也是这么的,但关键在于,当时还跟桓温条心。可等桓温行了,这“心”也立刻没了,又跑回朝廷了。那从对桓温那就全是假的。这在谢安眼里,可就是“无德”了。喜欢这样

而且王珣回的时候,桓家还强,谢安正在煞废苦心地削弱桓家呢,王珣这个见哪边强就往哪边倒的在朝廷当个官,哪怕个侍中呢,也保齐跟桓家里应外。桓家向朝里没吗,这回就整好有了。所以,谢安也想让当重的官。但是王珣好,名望好,朝里那时候还有王彪之,还是谢家的女婿。家推举王珣,还以为谢安会十分呢。谢安想拦都未必能拦得住。结果,,二休,谢安和王家离婚了。也这里有没有女的原因为导索什么的(比如像韫那样怨),反正结果就是,两家绝婚。

对王珣的打可是了。这个尊贵的“王丞相嫡孙”,放在眼里。而且倒霉的是,谢安从没有这么决断地反对谁,虽然们搞是怎么回事,但却都认为,肯定是王珣的对,谢安讲理。结果,王珣这个品,就被无形中打问号,也没有再跑推举了。谢安当政的时候,就只当了个黄门侍郎(在门省,归侍中管),直到谢安去世,才在官场有所作为。

这件事多少还是个谜,说的“王谢恶”,就是指这件事。但是,这么说也太确切,因为“王谢”并是真的“恶”,除了王丞相这支跟谢家“通问”之外,王家剩跟谢家的关系,直都是很好的。比如王献之们。而且有说法说,这是谢安借机打王氏,其实也是,如果这么说的话,该这样看中王献之了。其实本问题,还是在王珣这个,谢安是能认可的这种善于权的个。这的确可以看到,谢安对“品质”这个东西的重视程度,两家离婚时还是吏部尚书,远没有现在这样显赫,但却本无视王家的尊贵,也怕得罪家,也真是够有个

无才也无德的王国

这位先生,可能少朋友听说吧,,司马曜猜疑谢安谋反,多数的谣言,都是从开始造的。这辈子最名的,个就是会谄个就是好权。当然了,什么贪婪、好诈等等,也都各占票,如果说每段历史当中,都会有些这类的垃圾的话,那么王国就是这段历史中的典型。最也没得什么好场,好多年,王恭起兵反司马政,司马子就把去当替罪羊杀了。

王国是王坦之的第三个子,们太原王氏家风忠正,王坦之竟然生了这么个活,也真是让叹。谢安是把小女嫁给了。估计那时王国是这德,肯定就会答应这门婚事了。

没多久,谢安就发现了,这女婿是真怎么样。品没品,才华没才华,跟王珣比起个级别。王珣也热衷仕途,但比的有档次得多。王国想借着岳的权飞皇腾达呀,甜言语,整天地讨好。却想,这反倒引起了谢安极度地反,结果任是自己的女婿,就是,只让去当个尚书郎。家王国居然对谢安说,以,应该到最重的吏部去当官,别的趣。以为,仗着们家还有岳,这天就是的了。谢安这个烦,就理会。反正就个尚书郎,。王国成怒了,自己是的女婿,居然就能这么给面!但又惹起谢安,就恨恨地跑到司马子那去了,天天跟腻歪在,岳那条路走通,那就借着这个王爷,让自己升官吧。

谢安就这么抑了自己的女婿。但这件事,却给了祸常说,天能得罪的,就是小。是,就算了错事,害了个好,但这个好很可能会原谅;但本没错事,却让小乐意了,那就行了,就等着吧,小有的是手段,准备给呢。到,王国司马子,司马子再蛊孝武帝,天到晚猜疑谢安,这个就是从这的。

说到这,谢安的用思路就比较清晰了,万事论,品先行,也戚,到底是什么。这也可以看到,谢安虽然向为宽容,但在原则问题却是很坚定的,哪怕会给自己惹烦,也会去妥协。应该说,当时这个“文武用命”“政治清明”,跟这个以“德”为本的用,还是有很关系

第四章振皇权:扶植司马曜

说起这个,可能有些朋友就觉得有点奇怪了,谢安是总揽朝政吗?那振皇权,扶植司马曜,对又有什么好呢?历这种“权臣”都是巴得,皇权越弱越好吗?这里,就得说说东晋那种特殊的政治制度了。

实际,这种“共天”的格局,本就是对的,它是从王导以形成的种习惯的并且还能暂时稳定的模式。这跟们现在西方的君主立宪,可是有本质的区别。现在的西方,那是法律承认,君主就是个象征的摆设,而政权呢,是在阁,总理就是首脑,所以家就都是相安的。但是东晋,虽然也差多是这样了,但在法律,皇帝可还是第。其实这个“门阀政治”是种名正言顺的形式,对东晋说,是种约定成俗的东西,是正常的。说了,就是门士族通自己的,窃取了部分皇权。

东晋所有的皇帝,即是在王导谢安这种想篡位的执政者当权时,们心里也都是很的。们认为天是自己的,等到能们“共”的时候,就们走。所以,皇室和这个当轴执政者之间,始终都有点问题。这就是谢安扶持皇权的原因,皇权太弱了,司马曜就会怕,但皇跟着就会提防了。如果,和司马曜之间了问题,那就会两败俱伤,谁也好了,而且国家也会。虽然扶植皇权,就会损失些自己的利益,甚至把皇帝养,皇帝就可能会为难,但为了国家(也是为了自己)久的稳定,还是选择了去扶植司马曜,而是欺负家。因为最本,没有对司马家的天趣。

其实在谢安的心里,看到的总是这个局,每个都是这个局中的枚棋子,自己也是,这个局该得到的时候,就得到,该牺牲的时候,就会去牺牲,总是种顺应的度,所以终其生,管在什么样的困境们都没听到怨的话。这看去的确有些可思议

瞧瞧是怎么培养司马曜的:

件事:讲儒家经典

司马曜还没政的时候,就提议司马曜学习儒家经典,为将治理国家准备。关于这个,《世说》里有个小故事:皇讲习《孝经》,谢安就召集当时些官员在自己家里先温习,到皇能说错了。这时车武子就对袁羊说,“有什么问题就使地问谢安们,问呢,怕有好的东西没听到,问呢,又怕们嫌烦。”这时袁羊说了句很绝妙的话:“什么时候看到明镜怕被频繁地照,清澈的流怕被和风吹拂呢?”

“被当镜子照”,也真是够累,倒可以再次看到,当时们对谢安,到底有多么推崇。

第二件事:推荐儒学名士

既然学了儒家经典,边也得常有好老师,于是,谢安就给司马曜推荐了徐邈和范宁,这个事面说了,这两位,特别是徐邈,直都很得司马曜的看重。

第三件事:重修建康宫

这件事,就是直争议最的了。谢安刚执政,就想给皇重修宫殿。然好多同意,特别那时候王彪之还在世,听谢安修宫殿,立刻就急了。就说,宫室破旧,稍微修缮就行了,现在强寇在外,怎么能这种劳民伤财的事呢!王彪之是元老,谢安也拿没办法,只好算了。但是等王彪之去世,转了年,谢安就请司马曜先住到会稽王府去,开始重修建康宫。,工程行得很顺利,安排得也理,到了七月,就完工了,老百姓也没有任何怨。

关于这件事,争论很多。常见的说法是,因为谢安这个向喜欢奢华,重修宫殿也是这种格的反应。但这么说,就有件事通,这历重修宫殿的,可都是这个皇自己,没听说哪个权在的执政臣,活非给小皇修宫室的,那宫室修得再好,也是谢安。所以,这么说也并确切。谢安肯定是有的意思。这里,们倒妨参照《明成皇》。那里面,院君是就给皇帝修景福宫吗,而且惜劳民伤财,但为什么呢?院君有段,很,还对比了们紫城。总之意思就是,朝鲜是个小国,座宏伟的宫殿,是这个皇室、这个国家最基本的象征。所以气,修那个景福宫。谢安在这里,也很可能是这个意思噢。院君那样的,建康宫的重建并没有得劳民伤财,切都很顺利。所以,这个“重修建康宫”也很可能是振皇权的个步骤,只是可能对别罢了。

建康宫的重修直很顺利,想到了最,却了点烦。于是就有了那个十分经典的故事——王献之题太极殿。

太极殿可是新宫里最重的宫室啦,知是司马曜的意思呢,还是谢安的意思,反正最执行者是谢安,把牌匾最喜史王献之那,让题。王献之看,立刻就乐意了,哈哈,那时的名士是很讲骨气的,“眼向权贵”嘛,王献之自己写幅字,没关系。但命令这种为“世俗饰”的事,觉得谢安是瞧。戴安就曾经宁可把琴摔了也弹给权贵听。王献之这生气,立刻把谢安划到“权贵”那个行列里去了。

就对这说,把它拿走,就扔到门外去!史真厉害,只好讪讪地给谢安了。谢安肯定是笑了半天,然想,好听话,行,等着。没两天,王献之陪着谢安起,路太极殿,谢安忽然想起什么,瞧着王献之说,哎,子敬顺着梯子爬去,把字题了吧。从魏朝的韦诞们,可就是这么的。王献之气得,半天说话,其实谢安是成心跟笑,管了,恨恨地说,为什么魏国那么就亡了吗!就是因为这个!然就忿忿地走了。谢安瞧着的背影,忽然觉得王献之这话,也很有些。结果,王献之这个太极殿就是没题,谢安也没再难为,没准就只好自己写了。

大家正在读